量变

当你觉得就要熬不住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因为你已经熬完了量的积累正等待着你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Greatness.

Greatness.
It’s just something we made up.
Somehow we’ve come to believe that greatness is a gift reserved for a chosen few, for prodigies, for superstars, and the rest of us can only stand by watching.
You can forget that.
Greatness is not some rare DNA strand, not some precious thing. Greatness is no more unique to us than breathing.
We’re all capable of it. All of us.”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轻时经常遭父亲讨债

石油大王锱铢必较

龚小夏(学者)

说起石油大王,人们都知道指的是洛克菲勒。而今天说到石油,便一定会提到汽油,提到汽车。汽油的确让洛克菲勒发了大财。但他的起家却远在汽油和汽车之前。他靠生产点灯用的煤油而聚敛起了最早的财富。

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石油工业的发展在汽车工业之先。在煤油灯发明之前,北美的人晚上点灯主要依赖价格昂贵的鲸油。(远洋捕鲸在十六到十八世纪曾经是北美经济的重要支柱。看过小说《白鲸》的人大概都记得里面的场景。)多数穷人家晚上只好摸黑。有些石油冒出地面的地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用石油来照明和取暖。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发展出了提炼煤油的办法。

洛克菲勒能够成为石油大王,有运气的成分,但最主要的是他看准了石油工业的特点:在石油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找油和钻井并不是关键,炼油才是。原油不经过提炼是不能进入最终的消费市场的。成功的企业家通常都比同行更能够看准本行业中最关键的环节。

洛克菲勒石油家族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在纽约州北部的乡村地区。他的父母是一对非常奇怪的结合。父亲是个骗子和庸医,满脑子骗人的生意经,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洛克菲勒后来回忆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做生意,找父亲借钱,利息总是百分之十。而且父亲永远在他手头最紧的时候来讨债。

洛克菲勒的母亲却是另外一个极端。她是一位虔诚的浸信会教徒,为人朴素严谨。洛克菲勒从有收入开始,就在母亲的敦促下按照习惯将十分之一的收入交给教堂。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洛克菲勒对父亲没有多少好感,却严格地遵循母亲的道德教诲,从小养成了非常节俭、锱铢必较的习惯。

南北战争前夕,洛克菲勒看到了石油工业的前途。他在仔细研究过后得出结论:勘探与采油是非常冒险的事业,里面偶然运气的成分太大。炼油却相对要稳定得多。

到1864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的炼油厂已经成为美国五家主要的炼油企业之一。洛克菲勒工厂中的人回忆说,这位老板每天亲临生产线,过问每道程序,哪怕最小的事情也要精打细算。一次他去看油罐封口生产线,问负责人封一个五加仑的油罐需要多少滴焊锡。回答是40滴。洛克菲勒随即下令试着减为38滴。结果部分油罐漏了。他又试用39滴,结果没有出现漏油。从此以后,所有的五加仑罐都用三十九滴焊锡封口。

当时涌进石油业淘金的人非常多,办炼油厂的也不少,导致竞争极端激烈。洛克菲勒这种精细的态度,让他起家时在价格上战胜了许多竞争对手。

洛克菲勒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企业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着意地去实现垄断。企业家都愿意竞争对手少一些,自己的规模大一些。但是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自由竞争的原则和圣经一样重要。企业家们崇尚竞争,认为只有竞争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1870年,在银行的支持下,洛克菲勒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石油公司。就跟下棋一样,他一步步开始实现自己的目标。到了1879年,四十岁的洛克菲勒控制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炼油能力。几年之后,标准石油又控制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石油市场和三分之一的油井。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标准石油公司的膨胀一直没有引起公众的太多注意。直到1881年,《大西洋月刊》刊发的《大垄断的故事》才将标准石油和洛克菲勒推到了公众面前。

洛克菲勒的垄断从一个方面来说的确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消费者带来了好处。在标准石油成立之后的二十年里,煤油的价格从每加仑23美分下降到7美分。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人对没有经过民选的权力总是抱着高度怀疑的态度。少数几个人或者小集团控制整个工业甚至国家经济命脉,让美国人感到非常不放心。标准石油公司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但是除了少数的股票持有人之外,洛克菲勒不受任何人监督。而他自己则是最大的股东。他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州长,甚至赶上了总统。美国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反民主的倾向,必须受到钳制。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出来之后,这位名叫亨利·罗伊德的记者几年后又出版了一本专门研究标准石油公司的书,题目大概可以译为《私人财富与公共利益的对立》。

标准石油公司在公众眼里日益成为罪恶的垄断资本的象征。在1888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的克利夫兰和共和党的哈里森都拿标准石油当靶子,对选民允诺在上台之后推动限制托拉斯的立法。

几经波折之后,1911年,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的做法构成了不合理的垄断,公司必须按照三十四位董事的划分,分成三十四个公司。

最高法院的裁决下来的时候,有人问洛克菲勒下一步该做什么。他的回答是:赶紧去买标准石油的股票!的确,这些股票在公司分开后大大地涨了一笔,因为美国正在开始进入汽车时代。汽油的消费将千百倍地超过煤油。石油开始成为真正的大王。

释怀。

还有几天就到27岁,我青春的年华已经过了大半,下面就是而立之年,

突然发现,人生很痛苦。

我记得,宁超说过一句:如果我父母离开我,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如何。

中国的父母他们真的很爱你,很多时候爱你多过爱自己,但是中国的父母,又是全世界最难相处的父母,因为他们懂自己多过懂人家。

从2004年到现在,我跟我父母的相处一直很差,从小到的无数的不安全感,无数的失落,缺乏的依赖;让我在这9年跟我父母吵架多于互相珍惜对方。

但是我想跟离开我的亲人说,离开我的朋友说,曾经的爱人说:今天我原谅了自己,原谅了他们,也释怀了。释怀不是放下尊严,释怀是更好地跟他们相处,陪他们走过有我的晚年。

而我呢?

我的爱情已经离开,我的梦想碎裂,我的事业艰难,我的健康越差;

突然会跟自己说,人活着真的好艰难。

但是很多的经历,阅读,听闻,让我知道:

人生就如单独骑车回家,在这孤独的路上,你虽然累了,但是不要放弃,总有一天,你会到家的。

我多么想念我的外公,水背,还有那一年的童稚与星空。

这一刻,我有勇气收拾好包裹,在谨慎与较真中继续我的人生。

孝是一种封建糟粕 from找不着北(转摘)

关于孝顺,昨天我想了一夜,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我觉得,对于一件事来说,有对有错。当然不同的人可能对于事情的对错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去做对的事情,而不做不对的事情,只有孝道不是这样的。孝道抛弃了是非观念,如果是你的长辈,你就要听他的任何话,不管对错。中国人奉行“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如果谁没有做到,就是大逆不道,道德败坏,为人所不齿,所以几千年来没几个人能越过这个雷池。

其他几个词我没怎么研究,但是孝的缘由,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中国人普遍贫穷,种田的就不用说了,生老病死没有保障,达官贵人虽然有钱,但是谁也预料不到那些突发的事。所以有句话叫,“养儿防老”,什么意思?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养你,给你吃给你穿,老了生活没有依托了,就让儿女们照顾,解决养老问题。比较可悲的事,养老问题几千年后到现在居然还是没有解决。

孝,起源于养儿防老,但是不止养儿防老。可以说,孝是封建君主为了逃避责任建立的一种特殊的养老制度。 其目的就是以家长为中心,随意践踏儿女们的想法,为自己的个人意志而服务。这本身就是过去父母依仗着自己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而制定的极不公平的强权、霸权主义。比如,我跟我老人们有时候会有意见不一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把自己的想法搬出来跟他们理论,因为我觉得我是对的,既然是对的,那就要坚持。但是我爸就会说,他们年纪这么大了,不要不懂事,不要去跟老人们争。其实我也不想跟他们争,老人们确实比较顽固。我觉得让我嘴皮子上不争可以,但是如果在做事上不争就太不应该了。毕竟我做事又不是你们做事。但是其实“争”本身就已经是不孝顺了,“听话”才叫孝顺。

我不知道这种封建糟粕毒害了多少人,多少人因为一个“孝”字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或是放弃了自己的爱人,一辈子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没有理由,仅仅是因为“孝”这个字。

有人说,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喂大,你要尽自己的养育之恩。老罗说过,父母儿女无恩论,我绝对支持。是父母想生我,不是我自己要出生,来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我要报答?父母养育儿女是义务,不养就是犯罪。

我反对孝,但是我爱我父母,我也会尽力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我希望所有人在处理和父母问题上用爱来解决。爱意味着你是发自真心的做事,意味着你有听父母的权利,也有不听的权利。你觉得对,你就去做,你觉得不对,大可不必去做,因为这是你的生活,不是你父母的。

我想在国外应该没有“孝”这种事吧,人家养老制度那是相当的优越。

今天早上百度了一下,发现还是有收获的。

中国的孝道叫做“孝顺”,第2个字“顺”的意思是顺从,就是说不管父母是对还是错,作为孩子都要顺从,否则就是不孝、大逆不道……这根本就是封建毒瘤,阻碍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不会因为你为人父母就变得无私。

你的父母对你,或者你对你的儿女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行为。正因为这是最自私的行为,身为父母才会竭力去抚养自己的儿女,当然他也可能肆无忌惮地对他的儿女发泄他的权利欲(很多无能的人都是这样)。

如果你不是你父母亲生,或者你的儿女不是你亲生,想想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多少恩怨情仇皆因此而起。

无私的人是那些视他人父母为自己父母一样尊重,视他人儿女为自己儿女一样慈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圣人了。

很多人似乎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寻求依赖和精神寄托、稳定婚姻、养老等等而生子,甚至有的是为了自己刹那间的快乐而不小心生下了后代(不论哪种原因,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的孩子),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少全然地关心儿女,他们要子女孝顺他们,是完全不够资格的。

社会应当加强那些将为人父母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父母的教育,而不是要求子女孝顺父母。

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为人父母,在你即将为人父母之前问问自己):你认为是你慈爱子女重要,还是子女孝顺你重要?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的自私,都只考虑子女如何孝顺自己,却从不考虑或极力避免自己为人父母应当如何慈爱子女。你为了自己的快乐生下孩子,你凭什么说你对他有恩呢?除了自己的快乐,你还有什么目的要生下孩子呢?就是为了你对你的孩子有天大的恩吗?你让你的孩子几乎是带着罪过来到这世上,他来到这世上就要记着为你报恩了,要是他不愿意来这世上该如何办呢?

有些人似乎与父母有很深感情,但要知道这是你对你父母的依恋,甚至是依赖(这说明你不够独立)。依恋父母是人的天性,而不是孝。孝是人为的强制手段。本来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享受子女依恋自己的天伦之乐。可惜人性的自私,破坏了天道。可悲可叹。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次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

维护孝道的人:
一种是卑鄙的人,他们有很强的权力欲,想利用孝道达到其他目地。古代的君王,当官的大多如此。
一种是思想情感上的废物,他们利用子女对自己的天然依赖,希望通过子女建立他的自我感。
一种是无情无义的商贩,他们希望对子女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
一种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却寄托于子女身上的蠢货,他们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做的工作说成是为了子女。荒唐之极。
一种无耻的无赖,他们会对子女说不管我对你做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或希望你好。他们企图掌控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还一幅大恩人的样子。

现实是每个人对自己子女的爱都是最自私的所谓爱。不是以恩人的样子追求回报,就是以家长的威严寻求控制。

“孝”这个字,上面一个“土”,可以意为“天生的”,一撇下面一个“子”,仿佛一把刀压在“子”头上。又可以理解为半个“老”压着一个“子”。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子女的天生就得顶着来自长辈的一把刀,受着长辈的压迫,长辈可以犯错误而不道歉,子女却只能逆来顺受。

所谓忠孝仁义,本身就是封建君王用来维护统治的。儒家思想里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含义: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是很独裁的.

如果真的爱小孩的话,按照现行状况,很多人应该选择不生,而不是生。人一出生就开始面对疾病,生活,压力和死亡。有幸福的人,但是也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不幸福的。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要孩子的,要看你有没有生养、教育孩子的能力。

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是绝对不会不孝顺父母的。受过良好家教的孩子不仅孝敬父母,而且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几乎是无话不谈

那些不被孩子孝顺的父母纯粹是自己造成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养不教父之过,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父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想想以前都是怎么对待孩子的,给孩子造成了哪些伤害。不过这样的父母大多从来不反省自己,即使反省也找不到原因,因为这样的父母根本就是无知、至少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根本不懂

中国有很多父母不仅仅是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

不懂教育,指的是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但是中国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根本就谈不上是教育,至少打骂孩子就不是教育,而是暴力行为,打骂只能在外表上、肉体上控制孩子,但是不能让孩子内心得到服从。从某种程度上讲,打骂孩子是一种变态行为(象征性的打骂、以讲道理为主的除外)。另外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规定,但是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摆设;父母要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孩子,早被警察抓走了。

打骂孩子、羞辱孩子、(有些甚至当着外人的面打骂、羞辱孩子)、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做比较、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大声吼叫、不讲理、答应孩子的事做不到、把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思想强加给孩子而不顾孩子的感受……,以上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教育方法。这样的父母已经不是不懂教育的问题了,而是人格有重大缺陷、心理也不健全。

动不动就抱怨养孩子多么不容易,我承认,父母养一个孩子确实不容易,但是话又说回来,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养,让谁去养?先别说人了,就是自然界的很多动物和野兽也是这么做的,“虎毒不食子”,像老虎、狮子这样凶狠的野兽生了孩子也一样把它养大。养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对人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养大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没什么好骄傲的。如果说嫌养孩子麻烦,那完全可以不生呀,谁让你生了?这不是自找的吗!中国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还只停留在“只养不教”上,没有养育、教育孩子的能力就别生孩子,否则不仅伤害孩子,而且也害自己。

还有些父母会说:我生了你,给了你生命,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叫什么封建谬论?搞清楚:是谁让父母生的孩子?是他们自己。孩子并没有要求父母生,也没法要求父母生。即使父母怀孕了,突然不想要孩子了,也可以到医院把孩子打掉,生不生孩子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孩子能否来到这世上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欠父母的。而且作为孩子,也未必想来到这个世上,人一出生就开始面对疾病、生活、压力和死亡,人活在这世上很不容易的,有很多时候都是在受苦(包括肉体上和精神上)。退一步说,就算孩子真的想来到这世上,也未必想生在你家里,任何孩子都想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先不说富裕贫穷了,即使是生在贫穷的家庭里,孩子也希望有个懂得教育的父母,至少也希望父母的性格脾气温和,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让一个脾气暴躁、打骂孩子、又不懂道理的人做父母。但是这一切孩子是无法选择的,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里那完全是运气,作为孩子,永远只能被动的、无奈的接受一切,孩子永远是无辜的。

父母心情不好、工作生活压力大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对孩子发泄,因为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发泄完自己是舒服了,那孩子被父母骂完受的气冲谁发泄去?就没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孩子在父母眼里难道就是个出气筒?中国有句古话叫:“子不嫌母丑”,就是说孩子不能比较父母的好坏,但是父母却可以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这本身就是过去父母依仗着自己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而制定的极不公平的强权、霸权主义,毫无人权可言。自己孩子有出息了,就在外边到处炫耀;如果孩子暂时没什么作为,就骂孩子是废物、窝囊废,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孩子完全成了父母的一个工具、一个傀儡。大家说这样的父母是不是人格、心理不健全?这样的父母配让儿女孝顺吗?

中国还有句话叫:“养子防老”,就是说父母生养孩子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养老,父母老了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被指责为不孝顺;而西方父母却把养孩子当作享受天伦之乐,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大多是自己独立生活,不能自立的就去养老院之类的一些地方,孩子很少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在这方面应该多多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在西方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讲求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而且崇尚鼓励孩子自由发展……

同样是为人父母,为什么中国和西方相差如此之大,这也算是一中国特色吧。

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要饱受精神上的折磨,长期下去很容易产生心里扭曲,严重的甚至会心理变态、发疯、精神分裂。这样的孩子在学校、社会上不知道要吃多少亏,等明白醒悟过来早已是遍体鳞伤了,肉体上的创伤容易愈合,但是心灵上的创伤—心理阴影恐怕要伴随自己一生。有心理专家数据统计,90%以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家庭有关—–主要源于父母的性格、脾气不好,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公平,家庭暴力(打骂孩子)……只有不到10%的心理问题是来自学习、工作等社会外界的压力和社会上人的相处。

有些孩子不孝顺、离家出走、骂自己的父母、甚至有些还杀死父母等等,一些人看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就是先责怪孩子,无风不起浪,天下就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难道你们就不会反思一下原因吗?之所以不理解,只能说明这样的人成长在比较幸福的家庭里、或者这些人的家庭即使不合格但是还没有糟糕到那种地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一样,很多事情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考虑问题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学会换位思考。那些人也非常希望有一个好的家庭,如果可以的话,谁又愿意对自己的父母那样呢?

教育方法有缺陷的父母有救;但是人格有缺陷、心里不健全的父母==不可救药。

对于出生在以上家庭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很不幸,但是现实无法改变,只有自强自立好好奋斗,尽快远离父母争取独立,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先天的命运无法选择,但是后天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要和父母努力沟通什么的,说实话根本没有用,首先说这种方法的人肯定不是在不合格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那些在合格家庭里长大的幸运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对待这种家长的唯一方法是:“尽快独立,远离他们”,跟着这种父母混真的会毁了自己一生。

中、西方父母生养孩子的最大区别

在西方,父母创造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他们生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养一个子女来保障他们将来的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译成经济化的语言,也就是“投资”,也就是说,中国人生育子女,其实是在作投资!!

所以,我们又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生育率始终下不来?为什么中国的人口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为什么人们即便没有能力抚养子女,让子女过好的生活,接受好的教育,却依然还是要惨无人道地拼命生养呢?因为他要追求投资保障的最安全化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悲哀啊!!!!!

 

转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562181/

ellen show

 她采访了SMITH
他里面说的一番话很对
他教导自己的孩子,说,我很怨恨你们现在的无知
而在你们之前,有很多的人死了,很多的人生了
 所以,先烈们的思想都在一些书本上,而你们对这个世界的疑惑,在这个世界的某本书,肯定有一个答案
而这就是你父亲我,努力学习多种领域的最主要的原因。
———————-

我不知道SMITH是吹水还是什么
但是这番话,对我来说,真的觉得很震撼
虽然那时候是凌晨4点,我躺在床上迷糊在看的时候

http://www.tudou.com/listplay/AZC-juu5l8c/DjQIaXpqECo.html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短暂,无论是王侯将相的显赫贵族,还是平头布衣的黎民百姓,在历史的面前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助。人生苦短,要想不枉此生,只有珍视光阴,学而不止。顺而虑其危,逆而思其妙。为当下而学,为前程而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关键是在那一分的光明里找到胜利的路。历史在继续,宇宙在继续,一切的轮回都在生死一念之间被超脱。——就是说人无论生或死都不值得哀苦。佛学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以此纪念离开我的亲人,朋友。

坏蛋与天才

1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过人的智慧。      小丑和英雄一样,都是天才,这点我们从福尔摩斯的对头莫里亚蒂身上就能看出来。恶棍们用自己杰出的智慧把地球上的大多数人玩弄于股掌。同时,他们频繁发明一些超越人类科技数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机器。其工作原理莫名繁复,匪夷所思。
3: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      真正的恶棍们总是认真地看待自己的猎物,他们总能从猎物身上找到弱点–无论猎物是超级英雄还是**局长。这就需要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从千头万绪中抓重点,能在无声处听惊雷。能于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功夫又谈何容易!
4:有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大恶棍手下离不开小恶棍,而大恶棍能让几十个小恶棍象一架瑞士钟表般精确行走,甚至击败正规军队。这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其治军之有术。同时,能让手下对自己佩服,完全俯首帖耳又忠心耿耿,这本事又岂是寻常人所有的?
5:有耐心   小丑就象一位杰出的玩牌者,总是把手中的牌攒到有最大赚头时才抛出。他们都深深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每每能找到最合适的时机狠狠地搞他个天翻地覆。
7:对人生有着独特而精辟的思想   小丑几乎就是哲学家。他们永远有自己最实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深刻而精辟的观点总是把虚伪的仁义道德对比得一无是处。他们如果在大事完了之后能潜下心来写回忆录或出哲学书,成就断不会低于孟德斯鸠苏格拉底之流。
9:有坚定的信念,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仞性。   做人需要有毅力,坏人也要有毅力,大坏蛋就更加要有毅力了,没有毅力充其量也就是偏安一方混个地痞角色。做事总有失败,恶人们最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从不在乎失败,每次失败之后都冷静地分析原因,再卷土重来。而且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从不迷茫。在被英雄击败之后,他们就马上大叫“我会回来的……”–续集中他们就真的回来了。
10:有天生的经济头脑   大坏人都是某集团的首脑。这充分说明–要想当合格坏蛋,只有先有一定资本才可以。否则免谈。所以说当坏人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钱。先有钱才能做坏事。可要富甲一方不是那么容易?这也就显出坏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来。相比之下一些英雄倒都是一穷二白。有些甚至还是无产阶级。

A New Billionaire’s 10 Rules for Success

Bob Parsons (below) may be best known as the man standing next to the “GoDaddy Girls,” the busty spokesmodels for his online registration company, GoDaddy.Com.

 

Today, he has a new catchphrase: billionaire

The possible purchase of his company by private-equity firms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and SilverLake Partners for more than $2 billion would make him the latest dot-com billionaire. It is unclear how much of the company he owns. Since it is closely held and hasn’t done much fund-raising, it is likely more than half.

How did Bob do it? Here are my 10 favorite “Bob’s Rules” that helped him become a billionaire (You can see the full list of 16 here).

1 – Get and stay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Believe that not much happens of any significance when we’re in our comfort zone.  I hear people say, ‘But I’m concerned about security.’  My response to that is simple: ‘Security is for cadavers.’ ”

 

2.Never give up.

“Almost nothing works the first time it’s attempted.  Just because what you’re doing does not seem to be working, doesn’t mean it won’t work.  It just means that it might not work the way you’re doing it.  If it was easy, everyone would be doing it, and you wouldn’t have an opportunity.”

3. When you’re ready to quit, you’re closer than you think.

“There’s an old Chinese saying that I just love, and I believe it is so true.  It goes like this: ‘The temptation to quit will be greatest just before you are about to succeed.’ ”

4 – Always be moving forward.

“Never stop investing.  Never stop improving.  Never stop doing something new.  The moment you stop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 it starts to die.  Make it your goal to be better each and every day, in some small way.  Remember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Kaizen.  Small daily improvements eventually result in huge advantages.”

 

5. Be quick to decide.

“Remember what General George S. Patton said: ‘A good plan violently executed today is far and away better than a perfect plan tomorrow.’ ”

6. Measure everything of significance.

“I swear this is true.  Anything that is measured and watched, improves.”

 

7.Anything that is not managed will deteriorate.

“If you want to uncover problems you don’t know about, take a few moments and look closely at the areas you haven’t examined for a while.  I guarantee you problems will be there.”

8 – Never expect life to be fair.

“Life isn’t fair.  You make your own breaks.  You’ll be doing good if the only meaning fair has to you, is something that you pay when you get on a bus (i.e., fare).”

9 – Don’t take yourself too seriously.

“Lighten up.  Often, at least half of what we accomplish is due to luck. None of us are in control as much as we like to think we are.”

10.There’s always a reason to smile.

“Find it.  After all, you’re really lucky just to be alive.  Life is short.  More and more, I agree with my little brother. He always reminds me: ‘We’re not here for a long time, we’re here for a good time!’ ”

Are there any other tips you would add for how Bob’s became a billionaire? (No. 11, “Sex sells?”)

 

附翻译:

GoDaddy是一家主要向用户提供域名注册、网站空间租赁等服务的公司。近日有消息称,该公司与私募基金KKR& Co.(Kohlberg Kravis Roberts)和银湖合伙人(Silver Lake Partners)接近达成收购,收购价达20亿美元。一旦该收购成功,GoDaddy的创始人Bob Parsons将瞬间变成亿万富翁,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A New Billionaire’s 10 Rules for Success》,揭秘成就亿万富翁的10条规则。现把全文进行了编译,全文如下:

今天,Bob Parsons有一个新的标签:亿万富翁。

私募基金KKR& Co. (Kohlberg Kravis Roberts)和银湖合伙人( Silver Lake Partners)可能以20亿美金收购他的美国域名服务公司GoDaddy,这将使他成为最近的提供网络业务的亿万富翁。他所拥有的这家公司价值多少并不清楚。因为它是一个持股公司,并没有做太多的资金集资,它的估值可能仅有出售价格(20亿美金)一半以上。

Bob是如何做到的?这里有10条最受欢迎的、帮助他变身亿万富翁的“Bob的规则”。

1.远离你舒服的领域

“当我们处在一个舒服的领域时,我们就很难做出有重大意义的事。我听有人说,‘但我更喜欢有安全感。’对此,我的回答很简单:‘安全只适合死人’”

2.永不放弃

“并不是所有事在首次尝试时都会有所成效的。你正在做的事没有成效,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成功。这仅仅意味着你工作的方式可能不正确。如果这件事很容易做,任何人都可以做,那你来做也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了。”

3.往往在你准备放弃的时候,你离成功已经很接近了

“正如古语所说,“ I just love, and I believe it is so true.”意思也就是说:成功只差一步之遥,行百里者半九十”

4.永远向前迈进

“不要放弃投资,不要放弃提高,不要放弃做新的事情。在你放弃提高的时刻,就是它开始走向死亡的时刻。让它成为你的目标,并尽力让它每天都有新的成效。记住“Kaizen”的日本定义:每天一点提高最终就会成就伟大的成功。”

5.迅速做出决定

“记住General George S. Patton曾说过的话:‘今日大力执行一个好的计划远比明日执行一个完美的计划要好的多’”

6.评估每件有重大意义的事

“我断言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只有受到评估和关照的事情才能取得进展。”

7.任何事如果不管理,都会恶化

“如果你想发现隐含的未被发现的问题,你应该花一段时间,仔细审视一下你好长一段时间不曾关注的区域。我敢保证你的问题将出现在这里。”

8.永远不要期望生活是公平的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需要为自己带来好运。”

9.不要让自己太过严肃

“放松点。通常,我们所完成事情中至少有一半是靠运气。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控制我们认为的就一定会成功。”

10.总有微笑的理由

“去发现它。毕竟,我们现在还活着,这就足够幸运了。生命是短暂的,我很同意我弟弟说的话。他时常提醒我:‘我们不会在这里停留太长时间,我们在这里是为了过得开心。’”

关于Bob Parsons

Bob Parsons,现任GoDaddy CEO。他先是自学编程,于1984年在地下室建立了Parsons技术公司。10年后,他以6400万美元出售Parsons给Intuit公司。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过役,参与过越南战争,因此学到了一些成功秘诀:快速决策,别让自己太过严肃。

GoDaddy成立于1997年,主要向用户提供域名注册、网站空间租赁等服务,每月收费最低5美元,在最近的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上,它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形象。通过营销,GoDaddy可以与小型、中型企业接触。

原文链接:A New Billionaire’s 10 Rules for Success

忍者乱太郎–一个时代的代表

乱太郎-一个戴着眼镜但是有着成为忍者基本要素-勇气年纪轻轻就被父母鼓励去上艰苦的忍者学校的孩子;他代表了日本曾经的艰辛,代表了日本曾经向往美好生活的形象,代表了日本美好的一面。

看着这部电影,自己觉得回去了童年,那怕是内心,我感觉到的是一份热泪盈眶,尤其当我看到父母送别之时,看到他为了伙伴而努力前进,看到了他不放弃死死抱着蘑菇城坏蛋的脚之时!自从迷上了久利生公平的忘我的做事情之后,我老觉得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份死死去做好一件事的心!

这颗心,可以让我们征服自己;这颗心,可以让我们征服一切;这颗心可以让我们征服那些还没被感动的心。

乱太郎!干巴爹!

请学会控制你的愤怒:绿巨人2

《无敌浩克》让人看得漫画感十足,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漫画书,但是我认为路易斯·莱特里尔肯定还原了漫画书的精髓要害,言简意赅且有个光明般的尾巴。从我们看过的奇迹漫画电影来看,超级英雄基本上都是美国味儿十足,动不动就拯救世界,就像美国政府一向喜欢推崇的国际警察角色一样。

 
       看完整部影片,也就不难明白李安的《绿巨人》为什么会不尽如人意了!爱德华-诺顿版的《无敌浩克》除了英雄拯救自己,顺便还能惩恶扬善,处理掉另一个坏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蜘蛛侠3》,蜘蛛侠帕克发现黑蜘蛛衣的毒性后抛弃毒衣,还携手沙人打败黑蜘蛛侠?这些漫画电影都是双面人,既能救自己还能救他人,是漫画家和观众眼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无敌浩克》的结尾,钢铁侠斯塔克甚至还暗示有可能与绿巨人携手合作,这下英雄可算是找到了用武之地,让看电影的人也热血沸腾,幻想着影片的续集将会有怎样一番惊天动地的故事即将发生。
 
        回过头来看李安版《绿巨人》,不是演员艾瑞克-巴纳演得不好,而是剧情设置得有些不着四六,既不够文艺又不够商业。李安硬是给商业化氛味十足的《绿巨人》打上一个思想者的悲情面孔,既违背了原作精神,又难讨一杆漫画迷的欢心。一个不能拯救自己且时时被剿杀的巨大怪物想让观众认为他是英雄谈何容易,看那样的影片只能让人感世伤怀一番,然后又被乱七八糟的动作场景将导演苦心经营的人文思想挤兑得无影无踪。所谓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每个导演都适合于拍任何类型的影片,斯皮尔伯格不是,李安也不是,每个导演都有所擅长的方面,跳跃得离本身风格越远就越容易碰壁。
 
       可以说,路易斯·莱特里尔版的《无敌浩克》的路数完全就是冲着讨好漫画迷去的,简接明了的节奏,英雄与反派人物大对决,逃亡与拯救,最后还让绿巨人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变害为宝,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超级英雄。某种意义上,李安版的《绿巨人》描述的是一个家庭悲剧,路易斯·莱特里尔的《无敌浩克》则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于前者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后者更能讨人喜欢,具有普遍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从整个影片的主线来看,浩克都是在学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免身体变形。李安版的浩克让人同情的有些令人绝望的角色,诺顿版的浩克则是有积极主动精神且擅长改变自身不足的充满希望的形象,即便变形到了最后也是随心控制。片尾“从新开始”几个字就意味着浩克己战胜了自己,这样阳光主题谁见了不喜欢。除了这些之外,片中火花乱溅的动作场景也足以飨食喜欢动作英雄戏的观众。
 

      愤怒每个人都有,像绿巨人这样因愤怒变身的只能在银幕和漫画书去寻找了。冲动是魔鬼,浩克的女友到了后来愤怒不己时,可浩克却一点事儿也没有,通过调理内心心理平衡而变得不再愤怒。看来,凡事无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个人怎么看和处理方式。看一下浩克,李安版悲情十足的浩克在诺顿手里却成了控制愤怒的高手,真是不同情怀有着不同的的人生。在愤怒即将来临前,请先控制你的愤怒!没有过愤怒的人不正常,能控制它的才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