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命运

每多看一遍,就多流一遍眼泪。

阿甘说他会上天堂,我也终于明白,整部电影有过很多人来来回回,他确实是最有资格上天堂的人。

“要承受神的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马可福音 10:15

上帝没有给他的是世俗的智慧,却给了他执着、善良的心。因为了无牵挂,所以拿得起放得下。因为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不会被琐事冲昏头脑。

最后我终于能明白母亲临终前跟阿甘说的话和阿甘在JENNY墓前说的话,命运确实是上帝给定的,但上帝同时也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ama. I did my best I could. Well, I happen to believe you make your own destiny. 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

“Jenny, I don’t know if Mama was right or if it’s Lieutenant Dan. 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 But I think maybe it’s both. Maybe both get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

天赋

郭富城和刘德华其实都不是天赋异禀那种,甚至各自存在缺点明显等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两者给我们感觉是越来越好,而非相反?

我觉得:只因为他们勤奋,敬业与精确的定位,其实这些更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因为这才是偶像的力量所在。

 

Re-fix By 超人

李嘉诚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自然的常态。

—那位熟悉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他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What is an ocean, but multiple of drops?

—For what no matter what you do will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more than a single drop in the limitless ocean?
—What is an ocean, but multiple of drops?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前两句,对我而言,这是最有冲击力的对白。也是全剧的起点。
也或许是,我们为儒学的核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找到的注释:

每个人的整个生命是大海,当下一个个知行,是水滴;
或者,不灭的灵魂是大海,而每一世是水滴;
又或者,整个人类的理想存在是大海;
每个人的行动(每一个人为心底认为的毫不妥协的正义做出的)是水滴;

我愿是那水滴。

搞笑。

帮别人修电脑重装系统。他们问我干不干这档活。按照我的过来人经验: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一个优秀的软件开人员,必要的原则之一是:没有任何直接好处和利益的修电脑和重装系统,千万不要做。如果非要做,也就只能做一次,如果你做第2次,那就是对软件开发这样职业的羞辱。电脑城大把修电脑的重装系统的50块一次,让对方去解决,就OK了。你智商不是用在这种低端的事情。

两代教父的比较分析

在Godfather Trilogy的分析中,有一章叫作“Major Character Analysis”, 其中对两带教父做了一些比较。感觉这些比较当中有的有些表面化,所以以下就个人观点对Vito和Michael两代教父作一个比较。

我始终认为在Vito和Michael表面上所存在的不同绝对不能仅仅从两个人性格的差别上来分析,我更倾向于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经历来解析这两个人的处事方式。

在事业方面,两人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Vito对教父这个角色把握的得心应手(ease),而Michael虽然一直在取得出色的成就,但是却总显得很吃力;再比如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Vito对家庭维持的相当好,而Michael就差了很多。对于这两件事,《Godfather Trilogy分析》的作者倾向于解释为Vito本身是个很有热忱的人,而Michael却是cold-blooded。然而这样的分析是浅显的,因为一个很明显的东西就是Michael在成为新一代教父前后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Michael的不少性格都是在成为教父之后逐渐成型的。

Vito之所以对这个角色把握的得心应手,三个原因:经历,兴趣,历史背景。Vito是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一步一步走到教父的宝座,从小到大一路上和各种阶层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这其中有他亲如兄弟的好朋友,也有他的对手。他也最亲密的接触过两种风格迥异的黑帮老大(both Italian style and American style) 并受过他们的折磨。所以从经历上来说,Vito清楚的很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受敌人敬畏,受教子信赖,受亲人喜欢的黑帮老大。而Michael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差的太多。排行老三且对黑帮这行不感兴趣的他也许从小就没想过继承父亲这样的行业。他希望自己能像一般的美国人一样生活,他有着美国人的名字,他有着美国人的荣誉感(参加海军),他找100%的美国女人作女朋友。。。因此Santino的死,Fredo的无能所导致的教父父这一位置的到来对于Michael来说太突然了,我们怎么能奢望这样一个毫无经历的人也能够在短期内像他的父亲一样把教父作的得心应手?Vito曾经帮人解决过房租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Michael呢?上来就代理庞大的家族事务和真刀真枪的大规模杀戮。Vito一路上得到了Clemenza这样能干的臂膀,收养并栽培了Tom Hagen这样具有完美头脑的家族律师;而Michael只是从父亲那里简单的继承了这些资源,从人心趋向来看,经历缺乏的Michael在“人和”这一环节上,也注定不如自己的父亲。Vito的经历也培养了他优秀的口才,正如《Trilogy分析》所说的,Vito的语言和他的枪一样能够让人信服,而Michael不曾像他父亲那样有不少与人周旋的经历,所以只是以自己的威慑力,以一种具有压倒气势的自信来让人口服。。。心不服。还好这个没让他失去Tom Hagen,不然Michael还能走多远呢?

从兴趣上来说这个就更明显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最后成为教父,你能说这其中没有很大的兴趣因素吗?穷人被逼上梁山做和尚有可能,有穷人被逼着作皇帝的么?Vito作为一个创业者,他有很大的自主权让自己的事业随着自己的兴趣一步步发展壮大,所以重朋友义气且同情弱者的Vito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超脱于政府之上的“正义” 主持者。不论从帮人谈房价或者砍下人家爱马的头颅都能看出他对教父这个角色的深深兴趣,而正是由于这种兴趣的缺乏,Michael在做教父这一行的时候没有体现出那么多的“幽默感”。上面已经提到过了,Michael之所以接管教父这个位置完全是被迫于自己的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也是因为这个,Michael逐渐放弃了像一个真正的美国人那样一步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路线:他强迫自己亲手杀人,他回到了和纽约城的繁华对比鲜明的西西里,他放弃了建立一个美国式的家庭。。。对于Michael,我们看到了数不清的放弃,看到了他父亲身上凤毛麟角的被动。我们又如何指望一个完全凭借意念力成为教父的人,一个对教父没有太多激情的人对这个角色把握的恰到好处呢。他曾经告诉自己:古巴的平民是自发的革命,而古巴军队只不过是受雇于政府,受雇的力量怎能够战胜自发的力量。Michael因此出色的利用了古巴的革命,但讽刺的是,Michael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Vito所生活的美国处于一个大移民时代,那个时候民主政治非常不完善,所以杀人也好,非法生意也好,才能让让Vito刨丁解牛一般的应付着,也是这一个大时代背景让Vito能够尽可能多的拉拢人心,尽可能大的扩展着家族势力。Michael接手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父亲当时的那一套肯定不能照搬照用。因此他不可避免的要为两个问题头痛:一个是用什么样的新方法维持家业,另一个是如何用这样一种孑然不同的处事方法挽留住拥护Vito的那些人的心。前者虽然Michael做到了,虽然有的时候做的极为漂亮,比如他不仅比父亲更多的看到了民主的重要,还清楚的认识并利用了群众的力量,但是探索和实施新黑帮政策的那种吃力与冒险在Michael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对第二个问题,Michael甚至都没有很好的回答,他无奈的让Frankie死不瞑目,而且若不是母亲的死,Fredo和Connie恐怕会成为更大的困扰。这就是时代给人带来的无奈,正如“纽约黑帮”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那个镜头:Amsterdam和The Butcher在大炮硝烟的背景下依然用冰冷的匕首在雪地里进行着决斗。。。

用以上三点同样能够分析Vito和Michael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的差距。我依然不认为这个差距仅仅来源于trilogy中提到的Vito’s warm和Michael’s cold-blooded。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Michael对妻子和孩子,对Fredo,对Connie深深的爱。但是Michael和父亲相比,虽然有着相同的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但也是经验上的不足,也是大时代背景的差异让他在处理家庭事务的时候捉襟见肘。Vito的妻子是作为一个意大利式的妻子陪着自己的丈夫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知道丈夫最惨痛的往事,所以她能够了解Vito的内心,他能够理解Vito构造这样一个crime family的理性。最重要的,Vito的大背景一个是意大利,另外一个是民主尤其是女权还不发达的美国,这两点也注定了她不会过多的干涉Vito在business上面的事情。而Kay就完全不同了,彻头彻尾的美国女人,正如《Trilogy分析》中所说,她是从头到尾Corleone家族中“唯一一个”不服从的女人,她一开始就关注着家族的business,而比较不善言谈的Michael把business对她的封锁也让Kay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后自己的丈夫依然没有履行诺言让家族的事业步入正轨。Vito把他对家人的随和遗传给了Fredo,而把自己的威严和头脑传给了Michael,Fredo曾经因为自己不具备那样的威严而羡慕Michael的家庭,而仅仅凭借威严治家的手段毕竟不属于现在的美国。

从这几点来看,Michael是不可能像Vito那样得心应手的作教父的,但他的所做所谓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下面是Nantas对本文的一些讨论:

“michael作为教父虽然不够潇洒,但他务实的作风和坚持到底的强硬态度使corleone家族不但挺过了一次次大风大浪,还一步步将家族事业合法化。从这个角度讲,过于重视个人形象和家族关系的vito在事业上很难取得michael那样的突破。

michael与vito相比,就好比雍正与康熙相比,放开了慈父仁君的架子,才能把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社稷重新整治好。 ”

Ruby之父松本行弘:编程是可以干一辈子的

摘要:编程更需要的是知识、经验、判断力等等,这些都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换句话说,编程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这一点,和那些专业体育选手略有不同。

生平:
松本行弘(Yukihiro Matsumoto),1965年4月14日出生于日本鸟取县。1984年,就读于筑波大学第三学科信息学系。2年后休学,成为末日圣徒耶稣基督教会的宣讲师。大学复学后,加入中田育男教授的研究室。1990年大学毕业。后在岛根大学攻读博士课程,修满学分后退学,未获学位。
现任株式会社Network应用通信研究所研究员、乐天株式会社乐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Ruby association 理事长、Heroku首席构架师。

经历篇:
高中时代:用自己设计的语言编程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小学6年级。父亲给我买了一个口袋型电脑L-Kit16,当时真是激动坏了。到了初中3年级,父亲又给我买了Sharp PC-1210,这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编程这个概念。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就能按照你的指令进行操作,真是有意思极了!
我的父亲,是建筑公司的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之所以买电脑,是用来计算建筑数据的。没想到这两台电脑成了我的玩具(笑)。
回忆起小时候,感觉一天到晚都在看书。我家前面有一个书店,我天天都泡在那里。有时候朋友来玩,我让他到家里来,他却指着书店说:那不是你家吗?那时候什么都看,科幻小说呀,漫画呀。百科全书全都记在脑子里。总之就是特别喜欢文字。实在没东西看,就看药品的说明书(笑)。
上了高中之后,就迷上计算机了。成天看计算机杂志。能让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指示来运行,这比什么都有意思。特别是对编程语言非常感兴趣。当时对汇编语言、Basic都不喜欢,不想用它们来编程(笑)。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发明语言,然后用这种语言来编程,写在笔记本上。不过这本笔记已经不知道去哪儿了,真遗憾。当时连语言的名字都想好了。当然了,不是Ruby啦。不好意思说,哈哈。

大学时代:不是去图书馆就是去研究室
大学我考上了信息科学学院。在那里我接触了许多在书中看到但从未使用过的软件和语言。大学里的老师都是我高中读过的书的作者,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不过,研究室里我是最不听话的,老是猫在那里设计自己的语言(笑)。
当时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年代,但是我一点儿都没有闲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了许许多多书。休息的时候就去电影院或者是书店(笑)。我不擅长运动,也不关心身边的人都在干什么。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最近拜网络所赐,读得少了(笑)。阅读各领域的书籍,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另外,我还常常关在研究室里。比如通宵在研究室里弄电脑,到了早上回家洗一下澡,然后再到研究室去(笑)。当时是80年代后期,研究室里已经连上网络了,我常常看BBS、新闻什么的。能接触到很多聪明的人物,觉得非常有意思。
当时是计算机的黎明期。我父亲是反对我考信息科学学院的。什么计算机,什么编程,当个兴趣就得了。不过我真是太喜欢计算机了。未来的出路我从未考虑过。可谓是义无反顾了。

经济不景气,开始开发Ruby
1990年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软件公司。我找工作有一个原则:坚决不在东京工作。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花1、2个小时去上班,那简直不可想象。我其实更适合在小地方工作,不过那样的话可以选择的公司就比较少。后来遇到滨松一家软件公司招聘,我就去了那里。
我的主要工作是公司内部OA软件的开发。当时的电子邮件只能发送文字,我就弄一个可以粘贴附件的软件。有意思。公司一般会给我一个大致的范围,然后让我自由地去发挥。因为喜欢这个工作,所以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当时的梦想就是一辈子做一个程序员。即使将来当爷爷了,也要继续工作。
过了几年,泡沫经济崩溃的后续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公司的业务一下子少了许多。时间非常充裕,于是我就想自己干一点事情,开始开发Ruby。这些我都是在公司弄的,也和同事交流过,同事亦给我许多帮助。
1年之后,我去了另一家公司,叫做名古屋CAD vendor。因为原来那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虽然我对工作很满意,环境呀、人际关系呀都很好,不过当时我结婚有了家庭,考虑的东西就会多一些。万一公司倒闭了,那就比较惨了。而且我也想趁自己比较有优势的时候把自己推销出去。当时能做面向对象的脚本语言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1995年,松本行弘将Ruby公开于众。反响极其热烈。

理念篇:
还是当怪才比较好

很多人都比较奇怪,我的数学怎么会那么差。高中时我甚至考过全班最低分。擅长计算机的人数学就一定好,这只是人们的臆想而已。
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下,学生都被培养成面面俱到可又面面平庸的综合型人才。不过,我遇到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是一些在某些方面特别强,但在某些方面特别差的人。我的数学从来就是1(满分为10分),一旦到了程序语言的考试,我则有取得1000分的自信(虽然满分为100分)(笑)。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上限,综合型人才往往是全面发展,而那些怪才往往专注于磨练他的专长。这样的人走上社会之后,更容易成功。

我开发计算机语言的初衷
所谓软件,其目的就是让计算机为人类工作。正因为人类的大脑有一定的能力限度,所以需要让计算机承担大部分的工作,让人脑空出来去解决更难的问题。因此我开发了ruby这样面向对象的脚本语言。

我为什么不自己创业
我是一个数学很差的人(笑)。让我算钱,就更差了。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不自己做公司,这是因为我实在不擅长。我现在的工作,能让我自由、专注地开发程序。这样就足够了。

编程人员不需要擅长数学
编程人员要做的其实就是倾听客户需求,写下来,然后借助计算机语言让计算机去执行相应的任务。这哪里需要数学嘛?大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算术反正有计算器,不用愁。而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比数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比如倾听能力、理解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

编程是一种体育运动
很多人年轻时都热衷于体育运动,有些人上了年纪依然热衷。很不巧,我从小就不擅长体育,不过我能理解那些体育爱好者的感受。体育能够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而编程其实与体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可能很多人觉得编程和体育根本不沾边。不过,请你试着想一想,棋类常常被归类为体育运动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其实是一种脑力运动。
说到编程和体育的共通点:
第一,两者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技术上的提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知识和经验都很重要。编程人员常常需要以苦为乐。
第二,编程对美和速度的追求,与体育相似。优秀的程序言对自己作品中蕴含的程序之美,非常执着。另外,程序员在进行性能调优时的测定行为,以及对自我瓶颈的突破,和游泳以及田径选手有类似之处。

编程是一种兴趣
在日本,棒球爱好者可谓多如牛毛,可是真正成为专业棒球手的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兴趣才接触棒球的。同样,有许多人爱好编程,于是世界上诞生了许多开源软件。同时,解决程序bug的过程,和解谜的过程一样,都是充满惊喜的。
不过和专业的体育选手不同的是,很多专业程序员并不是因为喜爱编程才干上这一行的。这一点,着实是比较悲哀的事。

编程是一种交流
在大家的印象里,编程其实就是坐在计算机前敲打键盘。不过这个工作其实非常人性化。至今依然没有出现能够自我编程的计算机,这也说明了编程是一种人类活动,甚至可以说,只有人才能编程。此外,程序编写出来是供给人类使用的。理解人的追求、人的感受,对于编程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当一个团队联合进行编程工作时,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程是一种创造
多年来,我对编程的热爱从未有丝毫减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编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从无到有,构建出一个新的世界。编程的世界中,没有重力、因果等等现实世界中的制约因素。如此自由的创造性活动,除编程外,别无他选。我能通过编程,创造出一个我想象中的世界。这是编程最大的魅力。

编程是一生的事业
和许多活动相比,编程不需要体力。如果你不去那些彻夜加班的公司,那基本上年龄和体力都不是问题。编程更需要的是知识、经验、判断力等等,这些都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换句话说,编程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这一点,和那些专业体育选手略有不同。
日本有一个说法:35岁是程序员的退休年龄。我的身边的确有许多30岁左右就渐渐远离编程的朋友。与其说是因为他们能力低下,不如说是社会因素使然。在日本的IT界,优秀程序员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再加上论资排辈的传统以及职业价值的不平衡,35岁成为一个分水岭。
实际上,国外许多著名的编程人员即使到了暮年也依然活跃在第一线。我的大学导师,退休之后依然高产,因为退休使他没有杂事的干扰,能够专心致志地干他想干的工作。干一辈子编程,也是我的梦想。编程本来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觉得有趣,所以进步很快,能编出优秀的语言来。如果你觉得编程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的话,那还是趁早辞职吧。快乐编程能使你的人生硕果累累,我相信。

 

Link:http://topic.csdn.net/u/20120129/09/7E35A8BA-2211-4427-BF75-03B824043A70.html

 

 

评论:人在这样忙碌的状态下很难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且不应该30岁了还继续编程……

对于一位软件工程师来说,编程到40岁就是底了,甚至是30多岁就应该开始转向……
——————————————————–
上面两句话引自2010年8月期《程序员》,第46页,48页

 

这种人天生就是干编程的料,专注,执着,聪明.

 

话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
编程是一种体育运动
编程是一生的事业
—————
如果编程是一种体育运动,那么程序员就类似运动员,但运动员都是吃青春饭的,包括棋类运动员,那又怎么可以干一辈子呢?

 

在中国,程序员到了30+岁就一副老气横秋的摸样。40岁左右,人的智力精力都在最顶峰的时候,而我们可悲的程序员们,都改行做管理啦。。。这就是浪费,自己还不觉得!这就是可悲之处。。。

 

怪才的话也信?时代不同了
他的成功案例在当今有点不靠谱

 

美国一同事,60岁了还在编程。

 

根据国情 ,事实求是一些 。

 

类运动员,包括老棋手,其实都是很敬业的,知道有棋院吧,日本有两个棋院,另一个是关西棋院。老棋手们应该在下棋,研究棋道。
其他体育运行也一样,比如最熟悉的篮球,教练有6,7十岁的,打不了NBA了,你是不是也要否定他们的贡献?

 

 

我也有一些Sharp PC1xxx,我是当玩具的 但是我不打算干一辈子
程序员就和电脑一样,新一代淘汰老一代,是从硬件上淘汰,再怎么学习升级你的固件,终究还是要淘汰,因为你人老,再能做事老板也不要了,更别说不去彻夜加班的公司了,程序员就=民工,没有任何技术可言,脱离计算机这个硬件,程序员P也不是,程序员终归只是一个比普通人更会玩电脑的人而已。
35岁前,趁早转行吧!这是在中国,不是在日本,更不是在美国,等程序员做到老,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忽悠了

 

作为爱好,编程可以持续一辈子
但是作为工作,30岁之前应该转做管理或者自己创业了
可以干一辈子编程,但是不能一辈子为别人编程

 

请看作者的倒数第二句话“如果你觉得编程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的话,那还是趁早辞职吧。”

也就是说你对编程感兴趣,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并没有递减,也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你是可以做一辈子的,如果你只把编程当成是饭碗,干别的也行,那么说“干~一辈子”就没意义了,因为你不热爱它,作者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

 

编程人员不需要擅长数学
编程人员要做的其实就是倾听客户需求,写下来,然后借助计算机语言让计算机去执行相应的任务。这哪里需要数学嘛?大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算术反正有计算器,不用愁。而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比数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比如倾听能力、理解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
======================不太同意
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要求之一。它和数学的关系的比较,就好像在竞技体育世界里,体能和具体项目技巧的关系。

 

 

楼主说的是”编程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没错,错的是你们把它理解为”打工是一辈子的事情”

The ROCK

therock他曾经是娱乐运动界最振奋人心的人。他也是全世界家喻户晓并且现在最红的巨星。

无论你叫他什么,但是对于全球无数的Fans来说,没有别的东西能取代The Rock的地位。

作为一个第三代WWE明星,The Rock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在摔跤界发展。他去了迈阿密大学而并没有在运动方面训练过。在一个简短的橄榄球生涯之后,The Rock决定进军WWE——一个开创了新时代的决定。在短短几年,The Rock获得过多次WWE冠军还有成为了WWE标志性人物之一,并和其他巨星,”Stone Cold” Steve Austin和Triple H,发生过经典的恩怨。

但是他更有能力成为一个其他方面的明星。他的机智,魅力还有能力使观众一次有一次的呼唤”The People’s Champion”(人民的冠军)。他许多次著名的表演,包括2000年的”Saturday Night Live”(周六之夜演唱会)还有一次2002年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美国大选)的演讲。

但是2001年,The Rock成为多媒介的巨星,曾出主演的电影,《木乃伊归来》还有成名作《蝎子王》。不久又出演《Doom》(毁灭战士)。他的自传《The Rock Says…》(洛克的话)曾在《纽约时代》杂志畅销书榜首。The Rock继续着他的电影生涯,《Walking Tall》(威震八方),一个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电影,随后他又出演《The Rundown》(丛林骑兵)。虽然The Rock在Hollwood很忙,但是他随时会回擂台打一场。

在WrestleMania X8上他在一场经典的比赛上击败了”Hollywood” Hulk Hogan。在2004年当Mick Foley被进化组合打伤并侮辱的时候,The Rock重组了the Rock ‘n’ Sock Connection并并且他俩在WrestleMania XX上共抗进化军团。

那是”The People’s Champion”最后一次在WWE擂台上演出了。但是无论The Rock离开擂台多久,他永远是人民的冠军。(译者:黄玉龙)

生命的坚毅-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随着只追求明朗、痛快的现代化都市,舍弃像威尼斯那样如迷宫的羊肠小径,那份真正能够赋予人类生命深度所需要的必要的矛盾与徘徊正在不断地流失。这样一来,人类的文化与精神得以寄居的缝隙空间,究竟要何去何从呢?”
艰辛的童年 混凝土三围
“最近在照镜子时,曾自问是否仍未失去那股野性的光辉呢?……我的体重从18岁那时开始便没有什么改变……为了能够保持当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便在不安和紧张中继续摸索创作,我打算到死为止都保持63公斤的体重。” 安藤忠雄,一位令人神往的建筑设计师,是光与影的诗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却又单调得让人感觉乏味:将近50年来,安藤忠雄始终以一种对待混凝土调配比例的严苛态度坚守自己的三围,为了完成这种坚守,他每天晚上都要做运动——200个俯卧撑,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他不用电脑、不设电子邮件、不看电视、不穿名牌,连发型也是始终如一。他的嘴角紧抿,显示出永远奔跑、不知疲倦的内心;所有在安藤事务所里工作的人一律要穿薄底运动鞋,未婚员工必须居住在离事务所骑车只有5分钟路程以内,以便随时投入工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浑然忘我的时间,可以全力以赴去完成任何事情。”然而,安藤将自己的这段时间无限延长,“60岁以后的我,还是认为自己可以全力以赴。”有人评价他是“用一生来煮一道华美的汤”,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家,今年68岁。
    安藤忠雄是一位难得一见的从未受过科班训练的超级建筑大师,人称“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他的自学途径主要是游历。如果要以安藤忠雄的青年时代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名字可以叫“青春残酷物语”,他就像一个内心厚实而外表薄削的黑社会老大接班人,目标明确、手段锋利、不畏险阻、百折不挠,让人叹为观止。 1941年,安藤出生于日本大阪。14岁,安藤与一位木匠师傅一起扩建了自家的房屋。15岁,这个关西长大的孩子开始了最初的旅行,他时常独自一人去参观大阪和京都一带的角屋、飞云阁、待庵,在晚霞中眺望这些著名的茶室,看那静谧的空间在光影的变化间如何显现生命力,“限制装饰”,也许是最先深植入建筑师内心的风格。 因为家境贫寒,安藤在高中毕业以后到家具店里当了学徒。他时常流连于古旧书店,在那里与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初次相逢。买不起书,就只能驻足观看,因为担心书会被人买走,书店关门的时候,他就将书偷偷藏在堆积如山的旧书的最底层,然后才放心回家,第二天再重新“刨”出来,放到最上面来读。如此反复,一个月后,他终于攒够了买书的钱,如获至宝地将书捧回了家。 为了赶上东京大学四年建筑系的课程,安藤“每天早上8时开始读书,凌晨3时休息”,为了存钱买书,他规定自己每天少吃一餐。一年以后,他追上了别人四年的课程。 在寂寂的黑夜,平躺于榻榻米上,饥饿的安藤远望自己的梦想,深长漆黑的隧道尽头有星星点点的光亮,那是廊香教堂、马赛公寓、萨伏伊别墅……柯布西耶点燃了一个穷孩子的希望,他没有接受过建筑专业的正规教育,通过旅游获得学习,这样的生存之道让安藤感觉到梦想实现的可能。若干年后,安藤忠雄有了一条狼犬,他给它取名为“柯布西耶”。

 为了见大师一面,安藤走上了拳击场

从未受过科班训练的超级建筑大师 年少时常流连于古旧书店 与库哈斯、赫尔佐格并称为二十~二十一世纪世界最杰出的三位建筑师 为了成为优秀的建筑师,他先练成了优秀的拳击手 安藤忠雄有一位双胞兄弟,17岁出道成为职业拳击手。当时正是东南亚各国以泰国拳击过渡到国际式拳击的时期,日本开始全国招募新的拳击手。从兄弟那里得来消息,知道打得好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能出国参赛,安藤心生一计。 他将所有关于建筑的书收了起来,房间里除了拳击手套外,空无一物。他立志要成为职业拳击手。每天一起床,他要先做200个伏地挺身和重量训练,然后出街跑步,开始一天的训练,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附近的拳击馆里练拳,打的是轻量级。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他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他把强烈的渴望转变成为力量,随着一声声爆喝,夹着汗水砸向沙袋。 三个月后,安藤忠雄通过考试成为职业拳击手,在23场战役中,他取得了13胜7平的成绩,代表日本出国参赛。没有助手、没有经纪人,他在大皮箱里塞着3支牙刷和堆积如山的肥皂和短裤,揣着经费孤身作战。他去了曼谷、去了马赛、去了巴塞罗那……每天的战斗一结束,他就擦干唇边的血迹,拿起纸笔直奔当地最有名的建筑,痴迷地画着素描,记录感受,他吃的是简单的咸面包和白开水,他在建筑边蹲守到天色变暗。隔天,他又走上了赛场,继续生与死的较量。光之教堂 弦绷得太紧总易折断,但安藤似乎从来没有顾虑过这一点。他太饥渴,总是觉得不够、不够、不够!不够的感觉如同鞭子,驱赶着他往前跑。那时,他刚刚20岁出头。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二十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二十几岁时,能否有紧迫感地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四五十岁时,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和生活,二十多岁无疑是道分水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安藤的这句劝诫至关重要。 时至今日,在安藤忠雄的事务所里,一旦有员工制作的模型没有达到要求,这位平日不露声色的老头儿就会端出老本行,一拳下去砸个稀巴烂,“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