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多么广为流传的话语啊!可就是这句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伟志的话,竟在罗贯中的描写之下,变成了曹操是奸臣的写照。 不明白罗贯中为什么将刘备写得如此仁义,曹操写得如此奸佞,孙权写得如此可有可无。实际上按我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先就总体来看,他们三个人能在群雄纷争的那个年代坚持到最后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必然有他们各自的过人之处。依我看来,刘备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得到了当时天下大半的人材,诸如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孙权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率先夺得了江东并增强海军,并且收复台湾。以至后来谁也不敢轻意下江东。而说起曹操,他的过人之处我认为是最多的了。 首先,我们先来就其三人的出身进行一下对比。曹操与刘备是“白手起家”自己创业的,而孙权则是坐其兄的江山。就这一点来说,曹操与刘备就比孙权强。那么再在曹操与刘备之间比较一下。刘备的起义初始于那个流传千古的桃园三结义,也就是在这次结义中,刘备在一开始就得到了关羽与张飞两员三国之中少有的大将。此后,又在刘备的虚伪与东投西奔之下,最终入蜀,南平各郡,以成鼎足之势。而操则不然。 曹操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为了大义而陷入了“孟德献刀”后的逃亡之中。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语从曹操的口中说出之后,便从此决定了他为了平定天下而东征西讨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此后,他在陈留“发矫诏,举义兵,讨董卓,打黄巾,平‘徐兖’之乱耳,抵官渡之大兵,定凉州之地后,震威名于‘襄荆’。”成为了三国中最为有权谋,有地位,并且力量最为强大的势力。我敢肯定,如果曹操能再活二十年的话,天下就早落入曹操之手了。孙权得以发展到最后,在于他有江东;而刘备能够发展到最后,在于他有四川;而曹操的中原却无任何地利,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曹操的能力最强。大家想一想,中原之地最为广阔,其地势不比巴蜀、楚地,只要攻入,便可以从此立足,中原之地相比之下最为难以立足,但曹操发展的地方却恰恰就是这最难立足的地方,而且发展的最好,所以就这点来说,曹操也是三国之中能力最强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战争方面。三国初期,各地豪强纷纷进行了大小规模不同的起义,而发展到后来的三国,这些豪强都被谁的败了呢?大家回想一下,除了刘璋被刘备打败,江南诸军阀为孙策所灭外,几乎所有的军阀都是曹操灭掉的!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打仗方面也是最强的。 这样来看,曹操不论发展、治国和打仗都是三国中独一无二的厉害的。所以,曹操才是当时天下真正的霸主! (另附较之专业的)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